國際間因特網是怎么連起來的?
因特網實際上是相互連接在一起形成網狀的許多骨干網。“骨干網”一詞源自NSFNET,這是一種用于早期研究的網絡,該網絡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出資興建。它創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分層結構模型。這種模型中,本地服務提供商連接到區域服務,而后者又依次連接到全國或全球的服務提供商。目前,已有許多骨干網相互連接在一起,這就使得任何兩臺主機之間都可通信。此外,許多區域性的網絡避開了骨干網而直接彼此相連。
互聯網骨干網(Internet Backbone Provider,IBP),主要指國家級互聯網業務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即在全國范圍內擁有骨干網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包括第一級骨干網(Tier1 ISP)和第二級骨干網(Tier2 ISP)。相關閱讀:中國互聯網骨干網詳解,國外互聯網骨干網互聯互通現狀
這些骨干網是國家批準的可以直接和國外連接的互聯網。其他有接入功能的ISP想連到國外都得通過骨干網。“骨干網”通常是用于描述大型網絡結構時經常使用的詞語。骨干網一般都是廣域網:作用范圍幾十到幾千公里。
因特網的網絡由大量獨立的服務提供商(比如MCI Worldcom、Sprint、Earthlink、Cable and Wireless等)管理。其中包括NSP(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因特網服務提供商)和交換點。Vecloud構建全國或全球性的網絡并向區域性的用戶或運營商出售帶寬。區域性的服務商接著向本地ISP轉售帶寬。而本地ISP則向終端用戶提供服務方面的銷售與管理。
國際通用互聯方式:
不同的互聯網之間相互聯接和交換信息的方式,稱為互聯網網間互聯方式。按照互聯雙方交換信息的方式不同,互聯網網間互聯方式可分為兩種:一是對等互聯(Peering),二是不對稱互聯(Transit)。
互聯雙方支付費用的規則或方法,稱為網間互聯結算模式;ヂ摼W網間互聯結算模式大致有兩種:一是免費結算模式,即“呼叫者保留全部收入”(SenderKeepsAll,SKA)或“開票但不收費”(Bill and Keep) ;二是付費結算模式(Settlement)。
互聯網上大部分流量都在用戶和網站之間傳輸。大體來說,從用戶到網站的流量相對很小(即要求網站傳輸內容的請求),而從網站到用戶的流量卻很大(網站提供的內容)。
這就意味著,在很多情況下流量交換的發起者只用了總流量的很小部分,而網站只是提供服務卻是大部分流量的來源;ヂ摼W運營商并不能提供一個統一的信息服務,網絡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是所謂的分組(packet),運營商從其所傳送的分組中并不能準確分辨誰是受益方,因此無法確定所傳送數據的價值,也就不能滿足采用傳統電信網結算體系的先決條件。另外,互聯網上的大部分應用都是不對稱的。例如,一個簡單的文件傳輸請求可能在反方向上產生大量的通信量。這種不對稱的通信方式也為網間結算帶來了困難。再有,與電話服務不同,互聯網的路由是動態的,傳輸路徑可能經由不同的網絡,網絡本身在分組到達之前,并不知道有這個通信需求,因此計費也就無從著手,因此互聯網并不適合采用傳統的電信網結算模式。
1.對等互聯(Peering)
根據SKA協議,對等互聯雙方無需結算。對等互聯存在的前提就是互聯對雙方的利益相當,能省去繁瑣的流量紀錄,節省成本。對等互聯雙方須滿足一定的對等互聯條件,衡量網絡規模需要考察諸如地理覆蓋范圍、容量、業務流量及用戶數量等。雙方在利益均衡的基礎上達成對等互聯協議,是完全互惠互利的商業行為。
對等互聯還可根據物理連接方式的不同進一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公共對等互聯(PublicPeering);二是專用對等互聯(PrivatePeering)。前者指多個網絡間的對等互聯關系,各骨干網經營者簽署并遵守多邊協議。這種互聯方式一般發生在公共交換點。后者則是指兩個網絡間的對等互聯關系,兩個骨干網經營者間簽署并遵守雙邊協議。這種互聯方式既可以在公共交換點上進行,也可以是兩個經營者通過自己的電路直接相聯來實現。
2.不對稱互聯(Transit)
在此模式下,一個骨干網為了進行互聯向另一個骨干網付費,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一方面小ISP不能也不需要建立全網狀網連接,另一方面大ISP有足夠多的路由來滿足小ISP的需求,常見于上級ISP與下級ISP之間和國外互聯網與國內互聯網之間的互聯。提供服務的一方有義務向另一方開放全部路由,即業務是完全穿透的,可以透過轉接方進入其它骨干網。這是一種典型的“提供者—用戶”的商務關系,用戶(通常是較小的網絡運營商)通過向提供者(通常是較大網絡運營商)支付轉接互聯費以購買業務,實現對其它互聯網的訪問。
3.部分對等互聯(PartialPeering)
部分對等互聯是指一方ISP只用自己的部分網絡與另一方ISP建立對等互聯,雙方只需在開放路由的地理位置區域具有相當的網絡規模和實力即可。適用于一方ISP已經在其它地區建立了連接的情況下又需要在特定區域再建立連接的情況,常存在于第二級骨干網之間或第二級與第一級骨干網之間,應用比較靈活。這種方式在南美和歐洲比較盛行。
4.付費對等互聯(PaidPeering)
由于歐洲有很多不同類型的ISP,所以常采用有結算的對等互聯方式,即雙邊付費結算模式(BilateralSettlement)。這種模式在結算上對于物理連接成本采用共同承擔的方式,但對于兩網之間的流量差需要通過協議進行測算,同時給予定價,由一方按流量差支付給另一方相應費用;ヂ撾p方是準“提供商—用戶”關系,網絡之間互為客戶關系。付費對等互聯的結算模式多參照不對稱互聯的結算模式,兩個ISP之間的費率取決于雙方的規模(衡量的標準包括用戶數、流量、骨干網容量、地理覆蓋范圍和內容網站的數量等等),費率比不對稱互聯方式的費率低,互聯費主要用于對大網進行成本補償(而非形成大網的高額利潤)。
5.部分不對稱互聯(PartialTransit)
部分不對稱互聯指的是提供不對稱互聯的ISP只對去往特定方向的流量進行轉接,這種連接方式主要應用于南美。其費率的制定也遵從于普通不對稱互聯的模式。適用于建立互聯的雙方在網絡規模、流量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提供服務的ISP并不開放所有的路由或者接受服務的ISP已經建立了一些連接而只需要部分特殊轉接的情況,ISP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路由結構。
互聯網骨干網互聯互通模式總結
在因特網中,互聯網骨干網之間的互聯互通有多種模式,我們可以按四種不同的維度來加以區別:
(1)按照物理連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直接互聯和通過交換中心互聯;
(2)按照互聯雙方交換信息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不穿透互聯和穿透互聯;
(3)按照結算模式的不同可分為付費互聯和免結算互聯;
(4)根據路由開放程度的不同可分為一方對另一方開放部分路由的互聯和一方對另一方開放所有路由的互聯。